9月21日,东风汽车公司在其发源地—湖北十堰隆重纪念建设40周年,作为东风事业起源的东风商用车同时迎来40周年华诞,这个公司在其新竣工的重型车新装配车间举行隆重的东风品牌商用车第500万辆下线仪式。 东风汽车公司副总经理、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副总裁、东风商用车公司总经理童东城说:“十堰基地和东风商用车永远是东风人心中的精神家园,永远是东风人的情感依托,永远是东风事业的坚强后盾。” 东风商用车公司主要承担东风中重型商用车发展任务,是东风事业的发源地、东风文化的传承者、东风品牌的建设者、东风军团的主力军、东风人才的大摇篮。40年来,东风商用车在鄂西北的大山里艰苦创业,虽历经风雨仍矢志不渝,成为领先的中国商用车企业。 东风商用车演绎着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一段精彩传奇。 创业年代 1964年,中央在制定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时候,根据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需要,决定在中国南部再建个汽车制造厂。毛主席决断地说:“建设第二汽车制造厂是时候了!”中央在三线建设的问题上再次明确二汽上马,一机部指定绕斌和齐杭负责筹建二汽。1967年,二汽在十堰的炉子沟举行了象征性的开工典礼,但因为文革的冲击,二汽建设直至1969年才开始逐步动工。 二汽建设在秦巴大山深处,十堰是个百人小镇,当时一下子涌入十几万建设大军,这么多人吃住成了大问题。襄渝铁路是1971年3月上旬才通到十堰,之前的建设物资和生活物资全靠人拉肩扛往山里搬,建设者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他们不管男女老幼都住芦席棚,芦席棚挡不了炎热与寒冷,至于孩子上学,老人看病,商场购物,电灯,自来水,马路,公交汽车等都是无法想象的奢望。原二汽厂长黄正夏在回忆录《艰难的历程》中回忆了当时的生活条件:“没有蔬菜吃,只有靠外面运,但对十几万建设大军来说,运输来的菜只是杯水车薪,大多数人都没有菜吃,只能以红薯叶、秆为菜。水果则是不敢想的稀罕之物。”创业人的艰苦奋斗,奠定了二汽以后快速发展的思想基础和物质基础。 二汽是我国第一次完全自主设计、建设的大型综合汽车制造厂,建设之初采用了包建与聚宝的方式。国内的汽车厂家按照汽车的总成分工,分别包建各个分厂,包建单位包设计。包生产准备,包人员培训,包生产调试。为追赶世界先进水平,二汽对设计工作提出聚宝的要求,动用全国力量,大量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通过聚宝,二汽设备在整体上达到70年代水平,这些设备生产的东风车总体指标国内先进。包建与聚宝为二汽建设立下了历史性功绩。 扭亏增盈 建厂初期,二汽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军用越野车,但到了70年代后期,战争的阴影渐渐远去,二汽几万辆的军车生产能力国内无法消化,而5吨民用车生产能力还没有建设好,还有基建任务,每年“计划亏损”几千万。1978年,二汽大胆地提出“扭亏增盈”的口号,打响了“提高产品质量,建设五吨载重车生产能力,生产5000辆五吨车,甩掉亏损帽子”四个翻身仗。 当年7月,二汽5吨民用车正式投产。至12月底,“扭亏增盈”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二汽超产3120辆,有史以来第一次不光不要国家的补贴,还上交利润100多万元。1978年的扭亏增盈对于二汽的建设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它鼓舞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士气,为二汽迎接改革开放争取了两三年的时间,为以后的大发展争取了主动权。 1978年底,二汽生产的2000辆军车参加自卫反击战,在枪林弹雨的前线,东风车全部执行最艰巨的战斗突击和物资抢运任务。尽管弹痕累累,但没有一辆车因为质量问题出事故。东风车优越的性能给战士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被誉为“英雄车”、“功臣车”,东风车的口碑从此树立起来。 续建二汽 1979年,国家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将二汽列为“停缓建”项目,刚刚扭亏增盈的二汽再次面临艰难的关口。面对严峻形势,二汽决策者们向国家有关部门和国务院提出了“量入为出,自筹资金,续建二汽”的报告并获得批复。从此二汽走上了一条依靠自己努力,走内涵式发展的艰苦道路。 这次续建是二汽第二次创业的开始,至1985年,二汽完全建成10万辆的生产能力,提前两年完成续建二汽的任务。不仅没有要国家一分钱,而且相当于增加了国家固定资产投资3.9亿元,上缴税收4.2亿元,还生产优质汽车35万辆。同时开始建设襄樊第二基地,开辟了柴油车生产,实现了汽油、柴油车并举,大、中、轻三种车型并举,军用民用并举,向全方位、多品种、全系列车型发展。 二汽的续建对国家旧的计划体制和企业管理制度是一次重大的冲击,也是一次重大的革新,创造了国有特大型企业以内涵资金扩大再生产的先例。更关键的是这种革新培养了国有企业不再依赖国家的投入来扩大再生产的独立自主发展精神,扩大了企业经营管理的自主权,开创了国家特大型企业改革开放的先河。 东风辉煌 改革开放后,二汽迎来辉煌时期,东风车风靡中国大地。东风EQ140五吨车1978年投产后,经过不断质量改进,其安全性、可靠性得到显著提高,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于1991年获国优产品称号。EQ140当时是二汽大批量生产的基本车型,国内市场占有率居同类车之首。 1990年,东风EQ153正式投产,其整车布局先进合理,外形美观,乘坐舒适,安全可靠,油耗低,噪音小,达到80年代的国际水准。EQ153的推出为东风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东风卡车从长头车为主转向平头车为主,满足了上世纪90年代初国内重卡车市场的需求。由于EQ153特别适合高原地区的行使工况,使得东风在90年代初期一举拿下了西南、西北等高原地区的卡车市场,成为当时中国卡车行业的一面旗帜。 1987年二汽成为国内第一家年产突破10万辆大关的汽车生产厂,跻身于当时世界三大卡车生产厂家行列。1991年4月9日,第100万辆东风车下线。东风人用不足16年功夫就创造了一个百万辆,这在当时被称为“东风速度”。1992年9月4日,第二汽车制造厂正式更名为东风汽车公司,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的中流砥柱。 突出重围 90年代中后期,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东风也同大多数国有企业一样,陷入了“船大难掉头”的困境。就在这一关键时刻,1999年5月江泽民同志亲临东风视察,并亲笔书写了“弘扬创业精神,重铸东风辉煌”的题词,极大地鼓舞了东风人创业的激情。 1999年7月1日,东风载重车公司成立,东风中重型商用车开始突围。载重车公司实行多项改革:整合内部机构、划小核算单位;加强宏观和微观的管理,建立适应市场变化的柔性化生产体系,形成载重车公司决策、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的良性价值链;在产品设计、生产、营销、服务方面实施差异化战略,进一步细分市场,根据不同的区域、不同消费水平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一切从用户的角度考虑问题,把营销工作做成了解客户需求,服务客户需求的产供销一体化的行为。 当年载重车公司即扭亏增盈,到2001年,载重车公司销售汽车12.73万辆,创历史最好水平。2002年销售汽车15.8万辆,无论是经营质量还是盈利水平都创下了历史最好水平。改革后载重车公司经营工作取得五大成效:产销量大幅度增长,市场占有率稳步回升;产品技术含量不断提升,附加值连年提高;坚持精益化生产,均衡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降成本工作成效显著,经营活动的调控能力加强;职工思想观念发生较大变化,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深刻变革 2003年7月8日,东风商用车公司创立。在6年的合资实践中,东风商用车公司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革,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研发能力得以强化。在打造新品平台的过程中,这个公司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新产品开发流程并不断完善,研发队伍得以快速锻炼和成长。这个公司先后自主研发东风天龙、东风天锦,其混合动力技术、CNG(压缩天然气)技术、LNG(液化天然气)技术在行业领先。 强化了东风品牌在市场上的形象。多年来,东风中重卡不仅保持行业第一,而且东风天龙和东风天锦在市场上代表着高品质高价值的形象,正在成为行业的价值标杆,东风品牌美誉度显著提升,市场竞争力得到巩固。 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经营质量持续改善。从QCD、KPI、V-UP、CFT等管理工具的导入,到SAP系统的导入和上线运行;从新商品开发管理流程的建立并完善,到DCPW理念形成与实践;从以“以市场和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在全价值链的贯彻,到内部成本管理机制不断健全;从理性、科学、务实的经营决策,到更加可控、有效与透明的执行过程……东风商用车公司基础管理水平本质性提升,为今后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海外事业稳步推进,成为新的事业增长点。这个公司构建了海外事业部,海外出口从“机遇型”向“战略型”、从“贸易型”向“市场型”转变,海外销售规模迅速扩大。 重大战略项目平稳推进,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在23计划期间,东风商用车公司实施了D310/D530驾驶室、dCi11发动机、车架纵梁生产线、柳汽M5等中重卡新品投资和工艺能力提升项目,重型车新装配装竣工投产,从而使这个公司战略资源的制造能力得以升级和强化。 作为东风事业的起源,东风商用车40年的发展为东风事业的枝繁叶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新的历史时期,东风商用车又肩负着振兴东风品牌商用车事业、振兴东风十堰基地的历史任务。据了解,目前东风汽车公司已经形成这样的共识:没有东风商用车的发展就没有十堰基地的繁荣与稳定,没有十堰基地的繁荣与稳定就不能实现东风集团的大发展。东风汽车公司总经理徐平说:“十堰基地是东风的‘延安’,东风商用车对集团的贡献非同一般,集团上下要统一认识,加强对东风商用车公司的指导和支持,实现东风商用车做强做大。” 今年7月份,东风商用车公司正式发布“DFCV-863振兴计划”,这个公司将从产品、技术、营销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振兴东风商用车,振兴十堰基地,打造一个具有国际魅力、备受尊重、可持续发展的商用车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