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进入到一个关键的转型提升时期,而中国重汽的经验也绝对值得在国企改革浪潮中借鉴。
国企改革20多年的历练,感受过失败的痛楚,也有过重生,随之诞生一批能够成功剥离历史包袱、走出困境、致力于创建现代企业制度的市场经营主体。
同为大型国有企业、同样经历重组之痛的中国重型汽车集团,俨然已是此间的一个缩影,它所走出的以改革和创新带动企业发展的道路,好比历史“巨足”在艰难曲折中一步一步留下的脚印,而在国家政策正确引导基础上,它的经验也值得在国企改革浪潮中借鉴。
从被动走向主动 拥有真正属于自己而又具备核心竞争力的技术优势,将是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国有大型企业还未摆脱引进再引进的被动局面,还没有将真正将引进消化吸收做为自己的头等大事,这种状况亟待改变。”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郑新立告诉记者。
如此看来,3%~4%之间的研发经费投入,奠定了中国重汽在大型国有企业改革浪潮中的优势地位。与此印证的,则是企业从改革重组初期的一个系列78种车型,发展到现在的九大系列2700多个车型,成为我国重卡行业驱动形式和功率覆盖最全的重卡企业;80亿元技术改造的“大手笔”下,先后建成一条驾驶室机器人焊接线、两条铸造线、三条喷涂线、四条发动机线、四条车桥线、六条整车装配线、扩大了五个新厂区,从根本上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创造了“重汽速度”。
通过深层次的引进消化吸收,创造性地推进与国际知名企业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实现了产品的升级换代,缩短了与世界先进重卡技术水平,2007年成功开发12L发动机和共轨国Ⅲ发动机,尤其是有效填补了国内空白的电控EGR发动机领域,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对于中国重汽而言,推进自主创新是其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但这种自主创新又是建立在面向用户市场、把握国际竞争局势和企业长期发展方向的基础之上,并非盲目、冲动和闭关自守,只有清晰的定位和思路,企业才能成为自主创新的生力军。中国重汽董事长马纯济如是感叹:“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由被动的适应市场向主动经营市场、科学引导市场的转变,才能推动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打破传统机制桎梏
由于历史原因,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要集中在钢铁、石化、机械等传统产业,拥有其他行业所无法比拟的客观优势,加之充分竞争的局面尚未完全形成,曾经的辉煌也决定了企业模式趋于固定和僵化。
但任何一种机制都不可能永久适应变化的市场,传统产业必须要向先进制造业的行业迈出升级步伐,中国重汽正是用这样一种方式来巩固和发展自己的优势,“我们始终把创新经营管理做为企业发展的基本功。”马纯济说。
在生产管理方面,中国重汽率先实现了“订单装车”模式,适应用户的不同需求,从“以生产为中心”转向“以客户为中心”;在生产组织方面,改进零部件供应管理方式,实现由订单装配向订单配送的转变以及资金形态的零库存,创造了供应商进厂、三方物流等模式,大大降低了运营成本;在营销管理方面,由企业自销转变为经代销、由抓销车回款转变为抓管理服务、由坐商、官商转变为分析区域市场,建设营销网络、策划营销;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电子信息技术对传统技术进行改造,搭建了覆盖全公司的信息化处理网络,“一线通”系统和“手持机”管理系统甚至都延伸至海外市场,信息化与工业化得到了有效融合。
当然,由国有独资企业转变为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境内外上市公司,敢于走出这条充满勇气和自信的创新之路,中国重汽并非单纯为了获取更多的资金来源,更为重要的是,站在国际视野的大平台上,企业的风险防范体系、内控水平、管理制度、运行流程、员工素质以及品牌国际化打造,都将得到最大程度的飞跃,而这是一个现代化企业所必备的基本要素,也是国企改革所必须经历的“蜕变”。
站在全球的舞台上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持续推进,国有企业的着眼点已经不能再局限于本土市场,即使不出国门也面临着国外企业的激烈竞争,加快提高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国有企业改革壮大的迫切要求。
尽管中国企业的跨国投资还刚刚起步,但中国重汽同样也有不俗表现。从2004年整车出口不足60辆到2007年整车出口15000辆,占全国重卡出口总量的60%,创汇5.1亿美元,逐步形成俄罗斯及前独联体国家、中东、东南亚和非洲四大国际市场重点区域板块;境外建立合资企业是中国重汽走出国门战略的又一深化,越南合资厂已经开业,俄罗斯、中东境外组装项目进展顺利;与30多个世界著名汽车零部件企业进行战略合作……随着产品的大量出口,中国重汽SINOTRUK品牌已经在国际上享有一定知名度,而按照马纯济的规划,3-5年,中国重汽SINOTRUCK将成为具有一定国际知名度的重卡品牌。
事实上,同站在全球的大舞台上,企业已经不存在明显的国别之分和地域之分,“民族的”与“世界的”,应该达成统一和谐,只是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把握的关键一点则是:不论产品出口还是国际合作,必须始终坚持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把握企业经营运作的主动权。
作为中国重汽的“掌舵手”,马纯济一直都相信,只要坚持改革、自主创新、坚持以振兴民族为己任,就一定能实现吴邦国委员长提出的“把中国重汽建设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不可替代的重型汽车生产基地”的目标。
中国重汽所走出的改革和创新路,值得在国企改革浪潮中借鉴。 |